鐵騎力士集團董事長雷文勇:如何讓公益與商業實現跨界融
近日,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王鶴麗在MBA/EMBA(線上)課堂上,連續三次分享鐵騎力士產業扶貧案例。在兩個小時的分享中,王鶴麗與鐵騎力士集團董事長雷文勇通過訪談的方式,進一步講述了鐵騎力士作為時代企業,扎根農牧主業,通過技術創新、組織賦能實現商業向善的故事。
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全球經濟和商業社會帶來巨大沖擊,逆全球化陰影擴大。但是,從積極的方面思考,也加速了社會邁入新商業文明時代的步伐,企業建立與社會的命運共同體形成新的呼喚。
在這樣一個“危”與“機”并存的時代,企業如何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如何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如何讓公益與商業跨界融合?這是值得許多企業家思考的問題。
總之,公益與商業的跨界,不是用公益“馴化”唯利是圖的商業目標,而是商業向善的潮流。企業不再“為公益而公益”,而是嘗試在公益和商業之間找到一種均衡,在公益模式和商業模式之間找尋一個共贏點。
雷文勇認為,鐵騎力士之所以會選擇偏遠的大涼山區發展產業,這中間有一個很偶然的因素。
2018年7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一個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邀請,這份邀請讓他到涼山去看一看,并歡迎他的企業在涼山進行產業投資。
當時的鐵騎力士已然是一家擁有豬、雞、鴨三條黃金產業鏈,全產業鏈發展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但當雷文勇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團隊時,團隊內充滿了各種反對的聲音。
反對的原因無一例外有三點:
第一,從區域布局上不符合鐵騎力士的發展,按之前的戰 略是在城市附近布局消費區域。
第二,當地農業基礎條件特別薄弱,沒有現代農業的基礎。
第三,運距的問題。
為了說服自己的團隊,雷文勇告訴他的高管們,他一直以來都把鐵騎力士定義為社會型企業。什么是社會型企業?就是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兼顧到社會責任。
他認為,要讓老百姓從大山里能走出來,富起來,唯一的途徑就是發展養殖,但如果發展養殖沒有人去帶動他們,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挺進大涼山,也正是作為社會型企業的鐵騎力士應盡的責任。
之后,雷文勇帶隊企業高管們前往大涼山,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親身去感受。一年內,他們三進三出大涼山,幾番考察后,他們認為大涼山對于鐵騎力士的發展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2019年,鐵騎力士在涼山州喜德縣萬頭現代生豬擴繁場建成投產,全年出欄22萬頭肥豬,項目輻射全縣24個鄉鎮,喜德縣也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典范。
在大涼山實現產業扶貧,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雷文勇卻用“難事易成”這4個字總結大涼山模式。
大涼山的商業價值在哪里?
█ 大環境,政策性支持;
█ 商業可行,過去無人養殖是因為交通閉塞、老百姓沒有技術,如果說企業能給他提供技術,并把交通的相對問題解決,那么完全能夠規劃和打造出一個現代的畜牧產業。
因而雷文勇也認為,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可以同時兼顧的。
經過多年時間的發展,鐵騎力士在大涼山的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在大涼山的喜德縣、會東縣、會理縣、昭覺縣、寧南縣這5個縣已經建立了500個代養點,生豬年出欄量在100萬頭左右,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畜牧產業。同時,僅在喜德縣,鐵騎力士就帶動了3000名老百姓增收致富,在整個大涼山帶動了2萬名老百姓,幫助他們找到了脫貧增收的好路子。
從商業上來看,鐵騎力士實現了大涼山項目當中盈利上的商業價值。現在,大涼山模式也走出四川,在全國進行復制,在黑龍江青岡、貴州銅仁、江西豐城、云南昭通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大涼山模式為何能成功?
█一是鐵騎力士擁有完整的現代化畜牧業體系。
█ 二是建立了養殖的系列配套產業例如飼料廠、屠宰場等,這部分產業能完全打通整個產業鏈。
雷文勇說,企業創立的初衷就是帶動老百姓走向富裕,老百姓能干的事情我們就不干,老百姓干不了的事情我們去干。所以從養殖端開始,就形成了代養的模式,那么代養出來后的產物,又在高端食品產業鏈中形成了更好的增值。
雷文勇在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博士論文以《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極度貧困治理研究》為題,以產業網絡與社會網絡相互的嵌入,構建本地化的能力,來解決極度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研究方向。
他說,他始終在尋找一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是帶動前端農民,另外是帶動當地的中小型企業一同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鐵騎力士陸續在全國布局國際優食谷。
優食谷簡單來講,就是在一個工業園區里面,企業本身有飼料、養殖、食品加工產業,同時也會納入本地有品質的、有品牌的、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鐵騎力士參股或控股以后,給它孵化、提升,讓它價值增值,相當于這個“谷”就是一個中小企業的加速器。
這樣一來,能讓農民增收,另外激活中小企業,讓它實現1倍、3倍,甚至5倍的增長,把中小企業做強做大,帶動中小型企業的生態性發展。
這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通過產業鏈的協同、價值鏈拉通,完整地實現了它的價值增值,實現高端食品產業集群的形成。
2019年,鐵騎力士先后成立了鄉村振興實驗室和社會責任中心。
為什么要建?因為鐵騎力士要與社會共同建立一個共享機制。在共享的機制當中,一是要看見農民的微笑;二是持續回饋長期能夠支持我們的客戶;三是回饋企業員工。
建立鄉村振興實驗室,就是讓相關的利益的人能夠共同成長。一方面,鄉村振興實驗室會成為和政府鏈接的一個橋梁,比如說政府和企業共同建立代養場;另一方面賦能中小型企業,企業組織了研發、營銷、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人才,在這個區域當中來給他們賦能。雷文勇提到,他用了一個詞叫“賦能”,這其實是一個互聯網公開的思想,聚合、共享、高效、賦能,把已有的能力和資源共享給這群中小型企業,建立一個共好的環境。
過去企業做生意,很多項目都是100%的自己來做,但是現在可能在里面承擔20%到30%的部分,企業把相關的人、相關的利益鏈接起來,和大家共同來完成一個事情。所以過去是一群人一輩子干一件事,現在是一群企業一輩子干現代農業。
雷文勇說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你的企業應該是去研究產品渠道、品牌人力資源等方面,為什么花很多心思去建立鄉村振興實驗室,社會責任中心,這是業務以外的事情嗎?
如何來想這個問題,雷文勇認為:
█一是組織推動,鐵騎力士擁有有效強有力的組織。
█二是模式制造,我們不斷的在打造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
█三是聚焦突破,讓資源集中。
他經常在行業活動中講這么一句話,“肥大不等于強大,重量不等于力量”,部分大企業只關心自我的發展,沒有關心相關利益的發展,把前端的價格壓得過于低,其實這對行業長期的發展是有局限性的。他始終認為,一定要讓農民這一端賺錢,企業產業鏈條的上下游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說一家小型的代養場——一對夫妻養2000頭生豬,這在某種程度上比企業單一的組織方式更有效,在結合了個體資源的同時又把整體的優勢發揮出來。
鐵騎力士從1992年創立之初開始,每個辦公樓上就有大大的“人”字。“人”的意思有兩個,一是要做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人,二是要相互支持,也是相互成就,我們成就小農戶,讓小農戶獲得快樂,同時小農戶也在成就我們。
面對現在國際大形勢,鐵騎力士如何走出中國 ?
雷文勇說,鐵騎力士一直有一個走向世界的夢想,只有走向全球化,鐵騎力士才能真正的融入到全球的經濟當中。
在鐵騎力士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他認為有兩點是最重要的:
█一是產品國際化
近日,鐵騎力士和全球最大的種雞企業德國羅曼公司簽署了新一輪合作協議,這也意味著鐵騎力士會變得更加開放和專業化。
為什么要和德國的羅曼公司合作?
今天的鐵騎力士在設備、硬件方面有能力投入,但在管理水平、深度研究方面,還是與世界級企業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迫使企業主動的去擁抱國際化,去與他們合作。
█二是人才以及管理的規則的國際化
雷文勇認為,過去是打開一個“窗子”,建立騎士學院,培養自己人,而在行業、社會上引進的人才并不多;但是今天既要重視內部的培養,同時要打開“大門”,引進國際化或者行業當中的優秀人才加入企業。
大涼山扶貧項目在國內復制得非常成功,那么大涼山扶貧模式,能不能走出中國?
雷文勇說,他認為商業的模式放在任何地方都是能夠走通的,包括非洲一部分落后的地區和國家。
但能否成功落地,取決于政府的配套和支持的力度是否能支撐產業在當地的發展。如果這一點做到了,那么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只是成功的大或小。國外的政府如果能像中國政府一樣給予鄉村振興方面的大力支持,那么能夠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進一步說,如果社會上的相關人士都愿意為這個區域的發展來出力,那么離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如今,社會責任的呼聲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出現,但對于一個普通的公司來說,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同時兼顧社會利益和商業利益?
雷文勇認為,如果不能用商業性的發展來進行公益,其實是企業發展中最大的“不道德”。
有的人說我對別人很好,我可以不講商業利益,其實這是不對的。商業利益是我們作為商業企業當中一個最重要的力量,如果你喪失了這一條,一切都是空談,也是沒有意義的。
過去雷文勇有一個雅號叫“樂樂”,樂人樂己,快樂自己也快樂別人,快樂別人同時也反過來快樂自己。
他認為把個人的能力要變成一個組織的能力,才是一個商業向善的公司,要在追求商業目標成功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分享成果,如果說其他人不能得到分享,那這就是一個失敗的商業邏輯,所以說首先要讓自己強大。
另外,如何有效的進行商業向善?雷文勇認為,需要結合到自身產業來做思考,例如做飼料養殖、做食品的,就從專業出發,去進行商業向上的一些設計,用專業去賦予他人。
雷文勇說,用個人的意識、個人的行為、個人的財富去做一些善事是可行的,但在一個組織中,一定要用自己最核心的能力去為社會、為人類去做貢獻,這是商業向善的一個初衷。
而鐵騎力士最大的使命,就是建立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食品安全自信,同時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讓更多的人受益,讓他們擁有幸福感的獲得感。